邊塞夕陽 趙志國 攝
殘陽烽火 趙志國 攝
見證歷史 趙志國 攝
明長城
暮歸 趙云城 攝于應縣長彥村
日落邊墻 趙志國 攝
歲月痕跡 趙志國 攝
蜿蜒萬里 趙云城攝于應縣小石口
祥和 趙云城 攝于應縣南山明長城
御風 趙云城攝于應縣南山明長城
遠去記憶 趙志國 攝
雪域古堡 趙云城攝于應縣狼峪村
北樓口長城 趙云城 攝
北樓口長城 趙云城攝于應縣北樓口
遠去記憶 趙志國 攝
據《明史·地理志》載:應縣明時為應州,屬大同府轄,“西有小石口巡檢司,東南有胡峪口巡檢司,南有茹越口巡檢司。又有北樓、大石等口,路通繁峙縣”。
明長城在應縣境內的基本走向為:由東安峪向東北方向經馬嵐口、茹越口、小石口、大石口至北樓口。從北樓口,經康峪、徐峪,向東北出應縣境,入渾源縣黃沙口地界。長城在應縣境內長度49.4千米,共殘存黃土夯筑墩臺69座。
——馬嵐口段。長城入應縣界后至馬嵐口,沒有筑墻痕跡,有15座殘存的夯土墩臺。馬嵐口關今仍有應縣通往繁峙縣的人行小路,關口處存夯土墻殘跡。
——茹越口段。由馬嵐口經瓦窯溝村、趙老溝村至茹越口段,只見有殘存夯土墩臺,未見筑墻。萬歷《應州志》州境圖上,在茹越口東畫有茹越山,可知此關因山而得名。茹越口為雁門十八隘口之一。據明成化版《山西通志》載:茹越口,有堡,周圍八十五丈,洪武二年置巡檢司。1937年9月28日,日軍攻雁門關不克,由茹越口南侵進入繁峙。
——小石口段。長城由茹越口過護駕崗、狼峪至小石口段,殘存黃土夯筑的墩臺。在接近小石口段,間有3~5米高的筑墻。小石口因與大石口相對應而得名。據《讀史方輿紀要》載:“明正德九年筑,城周二里有奇。” 由小石口向北偏東至大石口段,沿山梁有黃土夯筑的城墻,雖大部殘圮嚴重,但遺址尚清晰。有些局部地段,墻體高約5米以上,較為完整。
——大石口段。大石口,因大石峪而得名。大石口寬約300米,今應縣經砂河至繁峙的公路干線由此經過。從大石口至北樓口未見筑墻,只在牛槽峪、興旺坡、王家窯三個村南的山坡上,共殘存有19座黃土夯筑墩臺。
——北樓口段。北樓口又名北樓關,是翠微山麓的一個最大隘口,東接平型關,西連雁門關。關口處有城堡一座,是“三關統帥”和“各國使節”所駐地。據《讀史方輿紀要》載:“堡城正德九年筑,嘉靖二十三年、萬歷五年增修,周四里有奇,備兵使者駐也。”北樓口堡,四面各開一門,今東、南、北三門皆已不存,僅存西門,泥沙淤積地下。城堡遭到嚴重破壞,磚包墻僅西北角部分殘存,其余部分的包磚拆毀。從殘存的夯土墻尚可辨出原堡規模。
(文字來源:方國一)